剛剛在新華財經客戶端看到這樣一條消息——
快遞價格戰進入“休戰期”?這一地每天發件超2600萬!正在嘗試破局低價搶單競爭模式。
據新華財經記者調查發現,監管出手后,一些快遞企業調高市場單價、合理分配業務任務,義烏快遞價格戰正進入“休戰期”。
對于該情況,前些天老鬼在《義烏快遞,“風暴”將至》一文中判斷:今年將是政策大年,而身處全國快遞“暴風眼”的義烏,或許正在醞釀一場監管風暴。
結合上述兩篇報道,我們再次將目光聚焦義烏,一起來看看,監管重拳出手之后,義烏快遞江湖的戰況究竟如何?
1監管重拳出手
義烏快遞業進入“休戰期”?
在快遞江湖的版圖上,義烏一直被視為“兵家必爭之地”:
義烏業務量從2014年每天60萬票,增加到目前每天2600萬票,增長了40多倍,是全國平均增速的7倍。
以往,為了以保住各自的江湖地位,各大快遞巨頭紛紛祭出價格屠刀直擊對手腹部,在價格上,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可以預見,這種不計成本的價格戰,帶來的傷害性是巨大的。
近段時間,一連串的監管重拳接連出手,都緊扣了快遞行業當下的亂象,尤其是在6月12日,國家郵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馬軍勝專門在義烏組織了一場座談會。官方報道的信息顯示,中國郵政、中通、申通、極兔、韻達、圓通、百世、順豐等8家企業的地方相關負責人參加了座談,并做了發言和交流。
此次座談會上所釋放出來的種種言論,傳遞出一個不容忽視的信號:
曠日持久的價格戰和惡性競爭,已經開始動搖快遞行業的根基,“撐不下去”的基層網點和“權益維艱”的快遞小哥所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凸顯,必須要盡快解決,從而化解潛藏的系統性風險。
風往哪個方向吹,浪就要往哪個沙灘拍。事實證明,快遞戰回歸理性是大勢所趨,也勢在必行。
看到這里,老鐵們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也來了:監管重拳出手之后,目前義烏快遞市場的戰況如何?
我們來看一下新華財經記者實地調研后的報道:
義烏稠江街道一家頭部快遞網點負責人告訴新華財經記者,意見出臺后,市場單價有所回升,目前業內價格戰趨于平穩。除了一直保持相對高價的順豐以外,圓通、韻達、申通等每單均價較前幾個月均有明顯提高,極兔等低價快遞也上漲至1.4元左右,圓通的價格目前約為1.5元。
“不過,即便快遞單價漲到1.5元,快遞生意仍然處于虧損邊緣。”上述負責人說,“尤其是目前基層快遞員派件價格在七八毛左右,快遞網點、分撥等環節再拿走七八毛,剩下的利潤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記者了解到,義烏各基層快遞網點普遍開始限制業務量,不再追求“沖量”。有知情人士透露,一些快遞公司規定基層網點的每日業務量下調了15%-20%,部分則規定超額完成任務不再像以往一樣享受返點獎勵,甚至還會按照單量罰款。
綜上不難看出,義烏快遞單價已經開始趨穩,義烏快遞價格戰也暫時進入“休戰期”,從中我們也看到了快遞價格實現理性回歸的可能。
以此推演,老鬼期待義烏能夠在這些方面做出一個表率、做出一個治理樣本,讓快遞價格戰回歸服務本質,讓合法、合規的行業競爭步入常態化,而不是陷入“打停停,沒完沒了”的怪圈。因為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個義烏被整治了,還會出現下一個義烏。
2快遞公司普遍“厭戰”
呼吁止戰和理性回歸
義烏市場的風吹草動,對全國快遞大盤來講,都會受到影響。
在擊穿成本的價格大戰下,現在義烏市場上的主力玩家們,表面是獲取了市場份額,帶來業務量的提升,但實質上呢?一個義烏形成的“價格黑洞”,很可能會拖垮一張全國網…
喧囂過后,市場終究還是要回歸理性。當下,幾乎所有的快遞企業都希望能夠漲價止戰。
據新華財經報道,“快遞企業可以說是只能硬著頭皮迎戰”。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新華財經記者,今年3月,對于義烏地區一次發三千至五千票、均重100克以下發往全國的商家,圓通給出的每單均價約為1.2元,百世1.3元,而此類快遞的平均成本在2元左右。
低價傾銷是低價競爭達到一定激烈程度的產物,而低價競爭又源于同質化競爭。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快遞公司在投遞速度、投遞方式明顯趨向同質化。“直營系快遞公司和加盟系快遞公司的快遞速度正在接近。這就造成一種結果,快遞的消費者也就是寄件人和收件人,對所有快遞品牌攬投速度的預期都一樣。”他說,“而且在末端投遞方面,代收代投已經成為的主流方式。末端投遞上門與否也無法成為消費者區分不同的快遞服務的主要因素。”
從上述業內人士的采訪中,我們可以看出,快遞公司之間無底線的價格戰,讓基層網點產生了越來越濃的“厭戰情緒”。
因此,管理部門的強監管,對于整個快遞行業來說是一次契機,既加速了快遞行業規范化的速度,也倒逼快遞企業服務升級,進入一個從“價格導向”向“服務導向”的良性轉變。
3破局之策,落子何處?
義烏快遞市場規范和治理的意義,不言自明。如果能找到破解快遞業突出問題的義烏路徑,對全行業健康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對此,江蘇省連云港市郵政管理局副局長鮑星認為,不同的消費場景背后隱藏了消費者對快遞服務多元化的訴求,建議修改價格體系破局同質化競爭怪圈。鮑星建議,新的快遞價格體系除了包含首重、續重、尺寸、投遞區域等傳統要素外,還應疊加攬收方式、寄遞速度、末端投遞方式、退換貨保障方式、是否保價等元素,不同的快遞服務對應不同的快遞價格。
由此不難看出,隨著競爭趨于白熱化,乃至迎來內卷化,構建差異化服務體系對于各大快遞公司而言,已經不是可有可無的存在,而是極具戰略意義:既是基于自身核心優勢服務輻射周邊生態系統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價值的體現。
比如,在業務規模基本盤的帶動下,各大快遞巨頭的產品體系不斷豐富,延伸出了更多個性化、多樣化的產品來滿足客戶更多的需求,開始涉足金融、同城、冷鏈、國際等相關領域。
理清了這個現狀和邏輯,我們可以得到的一個非常清楚的結論是:未來幾年內,隨著全網型的快遞企業逐漸向“大而全”的平臺跨界延伸,頭部大公司不再是“市場份額”和“價格”的競爭,反而是產業鏈,全場景產品甚至綜合物流的競爭,這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最后,老鬼想提醒的是——
打敗你的永遠不是對手,而是你無法或者不愿意與時俱進的時代。每一家登陸資本市場的快遞公司都在講上市是“二次創業”的開始,但上市以來,規模化建設很大,但實質性的變革卻不多。未雨綢繆方能臨危不亂。對快遞公司來講,上一個“黃金十年”的電商紅利已經分食殆盡,下一個“黃金十下”肯定還會來,誰能笑到最后?
答案,只有在接下來的實戰較量中揭曉。
http://www.wlzxx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