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郵政局原局長馬軍勝
建議擴大快遞網點
優先參加工傷保險覆蓋面
在落實好政府工作報告過程中,快遞員群體合法權益保障、加強郵政快遞業安全監管能力建設不容忽視。國家郵政局原局長馬軍勝建議,加大力度、加快進度擴大快遞網點優先參加工傷保險覆蓋面。
近年來,特別是隨著“快遞下鄉”“快遞進村”工程的持續推進,縣鄉村三級寄遞物流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農民基本上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樣便捷的寄遞服務。
馬軍勝告訴記者,水電路氣信郵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強,農村快遞配送體系的完善,將進一步夯實城鄉資源要素流通的基礎、提升行業暢通循環的能力、拓寬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渠道,對于更大程度激發農村市場活力、更加促進順暢生產與消費的銜接、更好服務鄉村振興重大戰略起到重要的推動和催化作用,從而進一步惠及廣大農村群眾、降低農村物流成本、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陸港建設
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瑞領
要用好中歐班列
助中國企業“出海”尋商機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陸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瑞領表示,中歐班列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品牌,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并產生了巨大的帶動效應。
隨著中歐班列不斷壯大,中國很多內陸省份都建設了國際陸港。特別是疫情發生以來,中歐班列更是以全天候、大運量、接觸少等優勢,有力保障了國際抗疫物資和生產資料的運輸通暢。
劉瑞領表示,要用好中歐班列,助力中國企業“出海”尋商機。“一是要開得更多,為穩外貿穩外資、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供有力支撐;二是要開得更順,提升班列全程運行效率,將運輸時效和物流成本優勢轉化成企業‘出海’的競爭力。”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重慶市委會副主委、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高琳
推動中歐班列
國際物流品牌做大做強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重慶市委會副主委、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高琳發現,推動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建設還存在一定問題,比如,集結規模優勢、協同發展效應創新轉化成效不明顯。
當前,全國中歐班列開行城市由2020年的70余個增加至2022年的超100個,2022年五大集結中心城市開行班列數占全國班列發運總量占比較2020年有所下滑,由63.5%下降至52.9%,特別是去程班列開行量由55.6%下降至46.9%。
同時,各中歐班列開行城市在運輸貨源品類、集貨市場、境外達到站點等方面存在一定同質競爭關系,各主要開行城市未形成協同互補發展關系,樞紐間貨物流動性較差,不利于貨物高效集結;在選擇境外貨代、打造集散分撥點、開展境外市場拓展等方面以“單打獨斗”為主,資源掌控力和議價能力不強。
因此,她建議,國際形勢日益嚴峻,中歐班列市場環境復雜多變,為強化集結中心發展基礎,推動中歐班列國際物流品牌做大做強,圍繞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建設應該構建集疏運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中國建材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壽
建議發布“走出去”產業指導目錄
推動國內產業鏈向海外延伸
“構建新發展格局意味著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特別是隨著全球疫情形勢變化和防控政策優化,我們要更好統籌開放和安全,積極主動加快產業‘走出去’,不能陷入消極被動的國際循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中國建材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壽在其提交的《關于加快產業“走出去”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建議》中表示。
中國是世界的市場,世界也是中國的市場。彭壽稱,過去三年,盡管全球經濟貿易受到保護主義和疫情沖擊,但我國經濟穩定發展,對外貿易逆勢增長,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超過10%,出口年均增長11.6%。通過積極塑造主動型國際循環,我國有力克服了各種不利因素影響,更加充分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
他認為,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產業、中國品牌不斷走向海外,提高了國際循環的韌性和穩定性。但隨著后疫情時代國際循環的不確定性加劇,應更加突出產業鏈意識,實現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出海”;要更加突出風險意識,高度警惕“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降低“走出去”風險;要更加突出融合意識,“走出去”不僅是資金問題、技術問題、裝備問題,更是態度問題、文化問題,要用融合的文化融入全球市場,真正實現合作共贏。
“國際循環是優勢產業合作的高質量循環。”彭壽建議,發布“走出去”產業指導目錄,有效引導中國優勢產業、技術和服務全球化布局,推動國內產業鏈向海外延伸,實現加強國際合作與推進地方產業轉型升級良性互動,打造我國占據主動地位、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
造車業務進展超預期
首款車明年下線并量產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在接受記者書面采訪時作出上述表示。
在連續三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后,雷軍已進入履職的第11年。記者觀察到,過去十年內,雷軍的兩會建議覆蓋經濟生活的多個領域,包括新能源汽車、5G產業、知識產權、小微企業保護、數據安全、公益慈善等。
今年,雷軍為兩會帶來三份建議,主要包括:推動仿生人形機器人快速發展;構建完善汽車數據安全管理體系;大力發展汽車文化,助力從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均為科技領域的熱點話題。
雷軍對記者表示,堅定打造科技引領的小米,把創新作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今年小米研發投入將超200億元,未來五年(2022-2026年)研發投入將超過1000億。
未來,小米將堅持“技術為本”的鐵律不動搖,重點突破自研芯片、AI、影像、快充、IoT等關鍵技術領域,加快探索自動駕駛、仿生機器人等前沿技術領域,力求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中建立全球領先優勢。堅定打造全鏈路產業賦能的小米,持續深耕智能制造,賦能中國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轉型升級。
“當前,我們的智能制造體系正在向整個制造行業不斷輸出、持續賦能,一些供應鏈合作企業已經啟用了由小米輸出的整套產線設備和智能工廠系統體系。”雷軍表示。此前3月5日,他曾在北京團全體會上介紹,小米造車進展超預期并順利完成冬季測試,預計明年上半年量產。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世忠
創建全球領先品牌
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象征
3月6日,記者了解到,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聚焦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提出關于助力一流企業打造全球領先品牌的建議。
丁世忠認為,創建全球領先品牌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和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一環,是“三個轉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象征,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命題。當前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越來越快,中國產品被全球用戶廣泛認同和接受,大量中國企業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但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求相比,還存在差距。
他建議,一是通過建立與促進加快全球領先品牌建設相關的支持機制,為中國跨國企業創建全球領先品牌提供戰略引導和政策支持,如在財政稅收以及通關流動等領域制定相應的支持政策,為中國跨國企業在全球配置和整合各類要素資源方面提供便利,推動中國跨國企業在研發、采購、制造、物流、倉儲、推廣、銷售、售后服務等環節進行全球優化布局;二是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引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跨國企業創建全球領先品牌;三是積極營造有利于全球領先品牌脫穎而出的國內國際營商環境和良好社會氛圍;四是加大力度推動創建全球領先品牌所需要的品牌人才梯隊建設工作,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轉自:現代物流報
http://www.wlzxx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