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之間的摩擦具有長期化和復雜化的特征。”在4月6日舉行的“中美雙邊貿易形勢專題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助理、國際經濟系主任于春海表達了上述看法。除了于春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東艷、北京大學國際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余淼杰、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宋偉、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春頂、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孝松、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雷達,分別就本次中美貿易摩擦原因、下一步走勢以及中國有可能進一步采取的應對方式進行了討論。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劉鳳良主持。
內焦外憂 美國為何挑起貿易爭端?
“事實上,自2017年特朗普就任以來,中美貿易摩擦已經呈現加劇和激化的勢頭。”會議伊始,于春海就指出了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的趨勢,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問題,基于以下幾個方面原因。首先,美國嚴峻的就業和收入差距問題,迫使特朗普政府通過貿易保護政策的實施來扶持本土制造業。其次,特朗普政府面臨中期選舉問題,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針對就業和收入分配問題,回應競選期間的承諾。第三,美國資本的利益訴求,使得特朗普政府通過貿易保護主義這樣最直接的方式,來撬動國內市場準入條件及其內部環境的改變。作為全球最大的凈需求國,其他國家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性還很高。要想獲得有利的進入美國市場的條件,就要做出改變。
除了美國本土的問題使特朗普政府選擇貿易保護政策外,來自中國的轉變也成為了本輪貿易摩擦特朗普政府直指中國的原因。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宋偉認為,近年來,中國的國家發展模式在現有的自由世界經濟體下對美國枸成了挑戰,觸動了美國的核心利益。此外,中國還也在知識產權、高端制造業和科技行業與美國展開了競爭。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世界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東艷亦贊同上述說法,尤其自中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規劃以及大力倡導“一帶一路”建設的今天,“中國制造2025”提升中國產品品質,進而在與美國產品的競爭中具備了優勢。而“一帶一路”倡議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這也是美國全球化戰略無法接受的。
“短期來看,美方的訴求是平抑逆差。而從更廣泛的經貿領域來看,不光是貿易逆差,還要求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很多場合美國的貿易代表都談到中國憑借‘不對等的開放’、‘不公平的貿易’行為獲取了巨大的利益,所以要求我們進一步開放市場。中期來看主要是壓制“中國智造2025”,保持自己對技術的領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孝松表示。
以備求和 中國反制效果幾何?
在美國主動挑起貿易爭端之后,中國也開啟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基于對等原則,宣布擬對原產于美國的大豆等農產品、汽車、化工產品、飛機等進口商品對等采取加征關稅措施。這一措施,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于淼杰總結為“備戰促和”。
他表示,如果一味忍讓,特朗普政府只會擴大貿易摩擦,加緊制裁中國。雙方已經公布的征稅政策目前都沒有正式實施。從中國發布的反制措施來看,中國依然釋放了最大誠意,爭取自由貿易。此外,此舉也是為了維護中美百日談判中獲得的中美十項早期收獲成果,維護已經達成的2500億美元的貿易大單。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春頂集合數據認為,美國的大棒豎起以后,中國同等力度的反制措施也會對美國產生效果。如果以30%的關稅來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損失,包括GDP、貿易和制造業的就業和產出和美國單方面的措施相比已經減少了很多,反制措施對中國是有利的。而對美國來說,同樣的結果是GDP和社會福利上的收益已經微乎其微,只能獲得0.03%的GDP增長,而中國僅損失1.1%GDP下降。而從貿易的角度來看,出口也是同樣如此,中國整個出口只下降6%左右,美國的出口也會下降將近3%。按照這樣的結果來看,中國同等力度的反制措施是有效的,能夠彌補因為貿易戰帶來的損失,也會給美國形成壓力,讓他們同樣形成損失,并且他們的損失更大,所以反制是一個好的選擇。
對于中國下一步該如何更加合理的應對本輪貿易摩擦,與會專家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王孝松認為應該從四個方面來進行。
首先,要堅持國際間的互利互信。雖然互相列出了制裁的清單,但依然是以“求和”為目的。
其次,加強企業間的合作,飛機制造商波音已經對外發布聲明,不希望打貿易戰,因為企業之間已經深度合作,利益捆綁,美國在華投資的企業非常多,其實就是水乳交融的關系,包括價值和貿易都是利益不可分割的,企業之間應該達成共識,
第三,擴大深度開放的層次,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等等,以開放倒逼改革。開拓歐盟市場、加強“一帶一路”沿線的開放,還有就是已經開始啟動的中國加拿大自由貿易協定等,這些都非常重要。
最后,提高研發創新的能力,加強技術升級的自主性。內功強大,我們真的不怕任何對手。
綜上所述,美國的貿易戰大棒威脅不了中國,中國是完全可以承受的,中國同等規模的貿易報復能夠有效地反擊美國,商務部和中國政府作出的反制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戰休不定 誰會真正受益?
事實上,貿易爭端一般都會產生如下流程,從貿易摩擦-貿易沖突-政治摩擦-政治沖突到最終對抗,而目前中美貿易爭端正處于貿易摩擦向貿易沖突轉化的過程中,尚未真正開打。
“綜合來看,貿易戰應該不會開打。一旦開打中國也不會懼怕,我們有很多破局之策。更大的可能就像剛才說的,雙方會走向以談判的方式達成協議,中國可能會在市場開放、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作出一些讓步,以此化解雙方的矛盾,使得中美雙邊貿易健康發展,維護目前互利共贏的局面”。王孝松做出上述判斷。
雷達則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未來:“我們要想到下一步,長遠來說中美難道就沒有利益共同點了嗎?未來長遠考慮的話,兩個大國之間除了博弈和沖突以外還是有合作的基礎和空間。”他所說的基礎和空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比如新技術需要一定的積累和市場存量,在這一點上,美國有好的技術,而中國有巨大的市場存量。
針對《中國航務周刊》和《物流時代周刊》記者提到的如果中美之間互相加征關稅,某些市場是否會發生轉移的問題,于春海表示,以大豆為例,美國對中國影響很大,其他國家無法實現如此大數量的供給,最后還是會轉向美國。但是這是一個短期影響,也就是說我們一定會有相應的損失。但是基于長期利益和根本利益,這樣的損失也不得不承擔。未來,巴西等國家也許會成為新的貨源供給地。
雷達結合美日貿易沖突做出了判斷:“日美之間的貿易沖突產生了什么結果呢?美國的貿易伙伴發生了轉移。和德國的貿易戰結果是貿易伙伴轉移到了日本,和日本貿易戰的結果是美國貿易伙伴轉移到了東亞和中國。我們需要關注這次和中國之間會產生什么后果,可能就是貿易伙伴會發生變化。”
轉自物流時代周刊
濟南到廣西物流
http://www.wlzxx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