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無人物流車的討論并非新話題,但是無人物流車的商業化進程卻常談常新。
近日,橙仕汽車和馭勢科技宣布達成戰略合作,前者憑借多年快遞新能源物流車整車研發量產優勢,加上后者多場景、高級別的自動駕駛算法優勢,來共同推出匹配快遞末端配送市場高性價比的無人配送車整體解決方案。
橙仕汽車CEO胡宇沸告訴記者,雙方計劃將“封閉場景+公開道路”的快遞無人配送車今年內在北京、上海、濟南等地率先商業化落地。
在物流領域,人工是最主要的成本之一。然而,隨著適齡勞動人口下降,人工配送成本上升,快遞末端配送市場的人工成本問題逐漸凸顯。在此背景下,無人物流車的需求不言自明。事實上,對于這一環節,阿里、京東、美團、百度等互聯網巨頭已早有布局,甚至在一線場景已經出現了應用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間,無人物流車的應用一度獲得青睞。在過去疫情發生時,京東物流為了降低疫區配送人員在高危環境下配送時被感染的風險,使用了配送機器人。菜鳥也在積極發展自己的智能物流網絡平臺,不斷推出包括菜鳥無人車、無人機等產品,提供“最后1公里”的解決方案,并在過去幾年亦啟動了無人車配送服務。
不可否認的是,物流業智能化發展是必然方向。
“人工成本的上升,必然在物流行業催生技術取代人工的需求。例如,自動駕駛、智能聯網技術未來愈發成熟,都能實現運輸、配送、分揀等環節的人工替代。”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對于末端物流來說,自動駕駛小車一定是一個非常好的應用場景。”但胡宇沸也指出,無人配送車目前還有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場景之間的接駁、路權的開放以及軟硬件的降本。
尤其是軟硬件成本的下降,在胡宇沸看來,無人配送車的成本與目前快遞環節的人力成本未來一定會出現交叉,末端配送市場是有望最先實現商業化落地的場景之一。
實際上,硬件的成熟讓無人配送車的規模量產成為了可能。但涉及最關鍵的安全上路并完成配送的問題,則需要靠軟件的發展來解決。據悉,早期無人配送車的算法軟件系統多基于機器人架構,雖然開源易用,但在商業化進展中不僅難以保證無人駕駛功能安全,規模上也很難大批量部署。此外,對于無人配送車的軟件而言,除了基礎的避障、轉向等功能,還要具備應對復雜場景的能力,如通過人車混雜的路口。
不過,根據記者了解,橙仕汽車和馭勢科技此次的合作內容便包括打造一款掛車牌快遞無人配送車,行走于機動車道,容載量更大,續航更長,車規級時速(最高71km/小時),其售價有望控制在6萬以內,并計劃在北京、上海、濟南等地率先投放。
行業普遍認為,無人配送車實現真正的商用還需要具備標準和認證規范、路權管理等條件。而當前,大部分使用的無人配送車幾乎只限定在一定區域內進行低速配送。
“未來所有的無人車落地一定是政策先行,這個毫無疑問。”胡宇沸表示,以北京大興為代表的地區已經開始先行示范,整體發展趨勢不錯。
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http://www.wlzxxx.com